作者:稻橙文化 时间 :2023-7-5 21:08:40
作为2023上海市民文化节主题活动之一,第13届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征稿于2023六五环境日开启,
继续主张摄影人带着思想和责任去拍摄,用作品关注自然资源、环境改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
在主题选择上,继去年新增【水-生命的流动】基础上,今年再次做出新尝试,新增——
【人文类·康养文旅】【主题类·多彩菌菇】【主题类·六安-映像】
呼应环境日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”主题,同时给摄影人更多发挥空间。
也期望通过征集更多有故事、有温情、有感动的作品,增进人与自然、人文生态的情感连接,
拉近公众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的距离,激发更多生态摄影人的创作热情和荣誉感,
为摄影这项“举手之爱”的行为,注入更多社会意义。
截至6月底,已收到来稿合计2000多幅(组),发布3期来稿展示进征行传播,较2022年同期增加400多幅 ,预计本届有望突破2万幅来稿。
【征集主题】
01 【风光类·自然之美】
展现大自然的景观之美,注重以个性化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,抒发对土地以及山河的热爱,追求形式美,更注重赋物与情,
表现作者对于自然生态的情感和画面意境的呈现。
02【人文类·康养文旅】
以健康生活为核心,围绕休闲旅游、文化养生、生态农业、药食融合、特色城镇等为创作题材,记录人们在健康养老、健康生活等方面的
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方法、新追求、新体验。
03 【生物类·生灵野趣】
从鸟兽虫鱼,到花草树木,展现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形态、特点,或是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间的关联,以此为镜像,也照见我们自己的生产与生活。
04
【主题类:多彩菌菇】
繁多的菌类,让我们看到自然生命所呈现的万千形态,无论是对于野生菌类的遇见与发现,
还是对于培育的食用菌类的记录,让更多人了解菌类世界的神奇所在,
感受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之美。
05
【主题类:六安-映像】
借“上海·六安对口合作”之机,充分发挥两地资源优势,
发动广大摄影人采风创作,通过镜头,记录、传播、展示六安在地的
红色文化、农业文旅、生物生态等的变化与成果,
展示新乡村、新形象,推动当地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,助力乡村振兴。
邮箱投稿:shuu2010@sina.com
(备注:“作品名+联系方式”)
咨询电话:18016270608(微信同号)
评选时间:2023年11月底前
奖项&回馈
5个主题合计入选作品数量
“精品奖”8 幅(组)
“创新奖”15 幅(组)
“创意奖”12 幅(组)
“佳作奖”30 幅(组)
“美育奖”10 幅(组)
“优秀奖”45 幅(组)
入选回馈
「 所有获奖作品,均颁发奖金(或超值奖品),及电子版《作品入选荣誉证书》」
「 作品入选名单在“人与环境摄影大赛”官方公众号及相关媒体公布」
「获奖者有机会获得公众号个人专访1次,并给予全媒体传播」
「上海地区入选作者推荐加入“上海科普作家协会-科普摄影专委会”」
「 入选作者,可优先加入“生态摄影师资源库”,作品优先推荐媒体及相应赛事,署名、奖金归原作者所有」
参与规则
(1)活动不向作者、组织投稿者收取任何费用。作品以JPG格式发送,拍摄器材不限,单幅、组照不限(组照4-8幅为1组),单幅2MB以上,彩色、黑白均可,每位作者限投20幅(组),稿件不退。
(2)投稿时,请在邮箱中标注:作者名+作品名+电话。涉及故事性或创意性作品,请文字说明。
(3)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原作者,并对该作品的整体及局部均拥有独立、完整、明确、无争议的著作权;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称的包括著作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、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。由稿件引起与第三方的版权及其他法律责任由投稿人自行承担。
(4)对于包括但不限有可能严重误导公众认知、具有欺诈性质等一切违反法律、道德、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等情形的作品,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参与资格。
(5)活动主办方有权对投稿作品以【来稿展示】形式,在微信公众号及合作方平台等全媒体传播,不代表最终入选结果,并不支付稿酬。
(6)最终入选作品,将统一调取作品大尺寸文件(JPG最高格式压缩文件建议不低于5MB),组委会有权将入选作品应用于展览、出版物、自媒体等进行传播,并不再通知原作者,所支付入选作品的奖金或奖品同时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。
(7) 凡投稿者,均视为其已同意本征稿启之所有规则。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属活动组织方所有。
组织机构
【联合主办】
中国林业文联影视与生态教育专业委员会
上海市民文化协会
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
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
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
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
上海市民环境保护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组委会
【指导单位】
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办公室
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
【承办单位】
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·科普摄影美术专委会
稻橙文化